语文教学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语文教学网 > 作文 > 正文
当天是什么意思啊
当天是什么意思啊
提示:

当天是什么意思啊

就在这天的意思。当日:即当天、同一天。如:我们那天接到任务,当天就完成了(指接到任务的那一天就完成了)。当天造句:1、当天的作业要当天完成,不容拖延。2、当天学的功课要当天复习,趁热打铁才能记得牢。3、当天夜里,我左思右想,也弄不清失败的原因。4、莹琨心花怒放,恨不能马上就去,不过有人告诉她马车当天没空。5、当天歌舞欢庆,通宵达旦。

当天是什么意思啊
提示:

当天是什么意思啊

即日的意思一是当天,当日;二是近几天之内。 拼音:jírì。 出自: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回:“即日收回虞延之兵,倘蒙鉴察,当缚滑以献,复修旧好。惟贤侯图之!” 引证: 1、《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2、宋代杨万里《送王监簿民瞻南归》诗:“卢溪在山不知年,卢溪出山即日还。” 3、《后汉书·伏湛传》:“帝知湛为青徐所信向,遣到平原,异卿等即日归降,护送洛阳。” 4、清代王端履《重论文斋笔录》卷一:“稚农耻之,即日还里,假僧舍以居。” 近义词: 一、指日。 [拼音] [zhǐ rì] [释义] 犹不日。谓为期不远。 二、近日。 [拼音] [jìn rì] [释义] 最近这些天;近来。 三、今天。 拼音:jīntiān。 释义:一般指说话时的这一天。

那一天文言文
提示:

那一天文言文

1. 前一天古文怎么翻译 古文今译的方法 古文今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1.关于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 例如: 原文:樊迟请 学 稼, 子曰:“吾不如老农。”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 孔子道:“我不如老农。” 原文: 请学为圃。 子曰:“吾不如老圃 。”(《论语·子路》) 译文:又请求学种菜蔬。 孔子道:“我不如老菜农。” 上面的译文紧扣原文,字词落实,句法结构基本上与原文对等。 但对直译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或增补词语也是必要的。 例如: 原文: 逐 之 ,三周华不注 。(《齐晋鞌之战》) 译文:〔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 译文在“追赶”前补上了省略的主语“晋军”,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把状语“三”调整为补语。如果拘泥于原文,译成“追赶他们,三圈围绕华不注山”,就不符合“达”的要求。 2.关于意译 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 例如 原文 凌余陈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楚辞·九歌·国殇》) 译文 阵势冲破乱了行, 车上四马,一死一受伤。 埋了两车轮,不解马头缰, 擂得战鼓咚咚响。 天昏地黑,鬼哭神号, 片甲不留,死在疆场上。 (郭沫若《屈原赋今译》) 由上面的译文可以看出,意译不强求字、词、句的对等,而着重从整体上表达原作的内容,力求体现原作的风采神韵,译法比直译灵活自由。但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坚持用直译的方法作今译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二、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 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 例如: 原文: 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 译文: 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 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 例如: (1) 原文:无适小国, 将不女容焉 。(《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 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 (2) 原文:谁为为之? 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宋·蒋捷《一剪梅》 宋·蒋捷《一剪梅》 对译:谁为做事?谁让听我的? 调整:为谁做事?让谁听我的? (3) 原文:邴夏御齐侯。 (《齐晋鞌之战》) 对译:邴夏驾车给齐侯 。 调整:邴夏给齐侯驾车 。 (4) 原文: 晋侯饮赵盾酒。(《晋灵公不君》) 对译: 晋侯饮赵盾酒。 调整: 晋侯使赵盾饮酒。 (5) 原文: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对译:先生不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收债到薛地吗? 调整:先生不觉得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到薛地收债吗? 例(1)的“女”是前置宾语,翻译时要调到动词“容”的后面。 例(2)的“谁”、“孰”是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翻译时要移到介词“为”和动词“令”后面。例(3)的“御齐侯”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宾语不是行为的目的物,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翻译时词序应调整为“给齐侯驾车”。 例(4)中“饮”与“赵盾”之间是古汉语特有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今译时,词序应调整为“使赵盾饮酒”。例(5)的“羞”是意动用法,“于薛”是补语,翻译时要调为状语。 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例如: 原文: 一鼓作气,再而衰 , 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 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 原文: 三而竭 。 (《曹刿论战》) 对译:第三次 便泄尽了。 增补:第三次〔击鼓〕〔士气〕便泄尽了。 原文在“再”、“三”之前承前省略了谓语动词“鼓”,在“衰”、“竭”前面省略了主语“士气”。翻译时分别补出“击鼓”和“士气”,这样才能使语意清楚。 增补词语时应该慎重,要“惜字如金”,只有在不增补词语原意就无法表达清楚的情况下,才能增补。 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 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例如: 原文:狼度简子之。 2. 前天 古文怎么说 前天古文的说法为:旦 旦拼音:dàn,注音:ㄉㄢˋ,部首:日部,部外笔画:1画,总笔画:5画 五笔:JGF,仓颉:AM,郑码,KAVV四角:60100 结构:上下,电码:2481,区位:2109,统一码:65E6 笔顺:丨フ一一一 释义: 1、早晨:旦暮。通宵达旦。枕戈待旦。 2、表示某一天,亦指农历的初一日:旦望(农历的初一和十五日)。元旦。旦(前天;白天)。 3、传统戏剧里扮演女子的角色:老旦。花旦。 4、纤度单位,九千米长的纤维重量为多少克,它的纤度就是多少旦。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元旦[yuán dàn] 新年的第一天。 2、一旦[yī dàn] 一天之间(形容时间短)。 3、文旦[wén dàn] 柚子。 4、彩旦[cǎi dàn] 戏曲中扮演女性的丑角。年龄比较老的也叫丑婆子。 5、平旦[píng dàn] 天亮的时候。 3. 明日歌文言文译文 年轻人每当面对一件事的时候,总是说:“我不会做”。 这种说法实在是太不对了。凡事只要去做也就学会了,不做又怎么能会呢?还有,有些人每当要做一件事,就总是推推拖拖说:“姑且等到明天再做吧!”这种想法也是非常错误的。 凡事要做就做,如果只是一心拖延,那就会耽误了一生的前途啊。 我们家族中有一位钱鹤滩先生曾作过一首《明日歌》,非常好,我顺便把它抄写在这里:“一个明天啊又一个明天,明天是多么多呀!我们这一生如果只等明天,那么一切事情都会被白白耽误了。 世上的人都苦于被明天所拖累,一天一天,春去秋来,不知不觉晚年就要来到了。每天早晨看着河水向东流逝,傍晚看着太阳向西边落下去。 日子就像这流水和夕阳一样日日夜夜地流转不停。就算能活到100岁,又有多少个明天可以指望呢?请各位都来听听我的《明日歌》吧。 4. 杞人忧天文言文翻译 【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注释】 ⑴杞:春秋时期国名,在今河南杞县。 ⑵崩坠:崩塌,坠落。 ⑶身亡(wú)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同“无”。寄,依附,依托。 ⑷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之,的。忧,忧愁、担心。 ⑸晓:开导。 ⑹若:你。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⑺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行止,行动和停留。 ⑻果:如果。 ⑼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邪: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星宿,泛指星辰。 ⑽只使:即使。 ⑾中(zhòng)伤:打中击伤。 ⑿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⒀地积块耳: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 ⒁四虚:四方。 ⒂躇(chú)步跐(cǐ)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行;跐,踩;蹈,跳。 ⒃行止:行动和停止。 ⒄奈何:为什么。 ⒅舍然:释然,舍弃心事的样子。

这两天文言文
提示:

这两天文言文

1. 找以下古文的译文(这两天内,要快) 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少孤,特立不群,颇勤儒学。初入翰林,特承德宗异顾,歌诗戏狎,朝夕陪游。及出居艰阻之中,虽有宰臣,而谋猷①参决,多出于贽,故当时目为“内相”。贽以受人主殊遇,不敢爱身,事有不可,极言无隐。朋友规之,以为太峻,贽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吾所学,不恤其他。”精于吏事,斟酌决断,不失锱铢。建中四年,??谋逆,从驾幸奉天.。时天下叛乱,机务填委,征发指踪,千端万绪,一日之内,诏书数百。贽挥翰起草,思如泉注,初若不经思虑,既成之后,莫不曲尽事情,中于机会,胥吏简札不早暇,同舍皆伏其能。尝启德宗曰:“今盗遍天下,舆驾播迁②,陛下宜痛自引过,以感动人心。昔成汤以罪己勃兴,楚昭以善言复国。陛下诚能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使书诏无忌,臣虽愚陋,可以仰副圣情,庶令反侧之徒,革心向化。”德宗然之。故奉天所下书诏,虽武夫悍卒,无不挥涕感激,多贽所为也。户部侍郎、判度支裴延龄,奸宄用事,天下嫉之如雠,以得幸于天子,无敢言者,贽独以身当之,屡于廷面陈其不可,累上疏极言其弊。延龄日加谮毁。十一年春,旱,边军刍粟不给,具事论诉;延龄言贽与张滂、李充等摇动军情,语在《延龄传》,德宗怒,将诛贽等四人,会谏议大夫阳城等极言论奏,乃贬贽为忠州别驾。 陆贽字敬舆,是苏州嘉兴县人。少年时成了孤儿,有独立见解和操守而与众不同,很勤苦学习儒学。十八岁考中进士,凭博学宏词科选官复试合格,任命华州郑县县尉。为官期满,回东方故乡探望母亲,路经寿州,刺史张镒当时很有名声,陆贽去拜见他。张镒起初不很了解他,停留三天,第二次见面跟他谈话,于是非常赞赏陆贽的才识,请求结交为忘年投合之友。等到辞别,张镒赠送陆贽百万钱,说:"希望充当太夫人一天的饭食费用。"陆势不收受钱,只接受了一串新茶,说:"怎敢不接受您的厚意。"后来又因文书评判超出同类,选任谓南县主簿,提升为监察御史。唐德宗在东宫做太子时,向来知道陆贽的名声,于是征召他做翰林学士,调任祠部员外郎。陆贽性情竭忠尽心,当了皇帝身边受信任的官以后,感念皇帝重视了解自己,想有所作为效力报答,所以政事上有的有缺点,大小事情一定陈述,因此皇帝关顾对待更加厚重。……德宗回到京师,陆贽调任中书舍人,像先前一样做翰林学士。起初,陆贽受到张镒的了解重视,能够担任官廷内官职;等到张镒被卢杞排挤,陆贽常常忧惧;等到卢杞罢官,才敢上奏章提出政事见解,唐德宗喜欢文章,对他关顾更深。吴通微兄弟一起在翰林院,也受到德宗的宠遇,他们的文章才识赶不上陆贽,可是结交有权势受宠幸的人,他们一起在皇帝面前陷害陆贽。陆贽被结党小人排挤,一同做官的人忌妒他的才能,再加上他提出政事见解很激切,常常失去皇帝的欢心,所以很久不能当宰相。他在议论应对方面,明晓精通体制事理,详细陈述剖析判断,下笔如有神,当时有名望的人,没有谁不推重尊敬他。当时陆贽的母亲韦氏在江东,皇帝派宫中的使者迎接到京师,官员们认为陆贽很荣耀。不久遭到母亲丧事,陆贽向东回到洛阳,寓居嵩山丰乐寺。地方的长官送来办丧事的财物赠品以及另外摆放的馈赠物品,全都不拿。起先,陆贽认为受到皇帝特别的待遇,不敢爱惜自身,政事有不可行的,极力提出不隐瞒。朋友告诫他,认为这样做太严厉,陆贽说:"我上不辜负天子,下不辜负我学的道德学识,不能顾虑那些别的事。"他在官吏政事上很精通,根据情况决定判断,没有一点差误。 2. 找以下古文的译文(这两天内,要快) 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 少孤,特立不群,颇勤儒学。初入翰林,特承德宗异顾,歌诗戏狎,朝夕陪游。 及出居艰阻之中,虽有宰臣,而谋猷①参决,多出于贽,故当时目为“内相”。贽以受人主殊遇,不敢爱身,事有不可,极言无隐。 朋友规之,以为太峻,贽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吾所学,不恤其他。”精于吏事,斟酌决断,不失锱铢。 建中四年,??谋逆,从驾幸奉天.。时天下叛乱,机务填委,征发指踪,千端万绪,一日之内,诏书数百。 贽挥翰起草,思如泉注,初若不经思虑,既成之后,莫不曲尽事情,中于机会,胥吏简札不早暇,同舍皆伏其能。尝启德宗曰:“今盗遍天下,舆驾播迁②,陛下宜痛自引过,以感动人心。 昔成汤以罪己勃兴,楚昭以善言复国。陛下诚能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使书诏无忌,臣虽愚陋,可以仰副圣情,庶令反侧之徒,革心向化。” 德宗然之。故奉天所下书诏,虽武夫悍卒,无不挥涕感激,多贽所为也。 户部侍郎、判度支裴延龄,奸宄用事,天下嫉之如雠,以得幸于天子,无敢言者,贽独以身当之,屡于廷面陈其不可,累上疏极言其弊。延龄日加谮毁。 十一年春,旱,边军刍粟不给,具事论诉;延龄言贽与张滂、李充等摇动军情,语在《延龄传》,德宗怒,将诛贽等四人,会谏议大夫阳城等极言论奏,乃贬贽为忠州别驾。陆贽字敬舆,是苏州嘉兴县人。 少年时成了孤儿,有独立见解和操守而与众不同,很勤苦学习儒学。十八岁考中进士,凭博学宏词科选官复试合格,任命华州郑县县尉。 为官期满,回东方故乡探望母亲,路经寿州,刺史张镒当时很有名声,陆贽去拜见他。张镒起初不很了解他,停留三天,第二次见面跟他谈话,于是非常赞赏陆贽的才识,请求结交为忘年投合之友。 等到辞别,张镒赠送陆贽百万钱,说:"希望充当太夫人一天的饭食费用。"陆势不收受钱,只接受了一串新茶,说:"怎敢不接受您的厚意。 "后来又因文书评判超出同类,选任谓南县主簿,提升为监察御史。唐德宗在东宫做太子时,向来知道陆贽的名声,于是征召他做翰林学士,调任祠部员外郎。 陆贽性情竭忠尽心,当了皇帝身边受信任的官以后,感念皇帝重视了解自己,想有所作为效力报答,所以政事上有的有缺点,大小事情一定陈述,因此皇帝关顾对待更加厚重。……德宗回到京师,陆贽调任中书舍人,像先前一样做翰林学士。 起初,陆贽受到张镒的了解重视,能够担任官廷内官职;等到张镒被卢杞排挤,陆贽常常忧惧;等到卢杞罢官,才敢上奏章提出政事见解,唐德宗喜欢文章,对他关顾更深。吴通微兄弟一起在翰林院,也受到德宗的宠遇,他们的文章才识赶不上陆贽,可是结交有权势受宠幸的人,他们一起在皇帝面前陷害陆贽。 陆贽被结党小人排挤,一同做官的人忌妒他的才能,再加上他提出政事见解很激切,常常失去皇帝的欢心,所以很久不能当宰相。他在议论应对方面,明晓精通体制事理,详细陈述剖析判断,下笔如有神,当时有名望的人,没有谁不推重尊敬他。 当时陆贽的母亲韦氏在江东,皇帝派宫中的使者迎接到京师,官员们认为陆贽很荣耀。不久遭到母亲丧事,陆贽向东回到洛阳,寓居嵩山丰乐寺。 地方的长官送来办丧事的财物赠品以及另外摆放的馈赠物品,全都不拿。起先,陆贽认为受到皇帝特别的待遇,不敢爱惜自身,政事有不可行的,极力提出不隐瞒。 朋友告诫他,认为这样做太严厉,陆贽说:"我上不辜负天子,下不辜负我学的道德学识,不能顾虑那些别的事。"他在官吏政事上很精通,根据情况决定判断,没有一点差误。 3. 文言文两则 主要内容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现山东邹县)。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 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 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这段古文共有4句,有三层意思。第一句是一层意思,指出弈秋这个人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这句话为下 *** 了铺垫,因为“名师出高徒”,他的学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定是高手如云。第二层(第二、三句)却出现了一种不和谐的现象: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话完全记在心里;另一个虽然在听,心里却在想着也许就有天鹅飞来,想着要拿起弓和带丝绳的箭去把它射下来。 结果虽然一同学习,后一个比前一个却是远远比不上了。第三层(最后两句)是自问自答:是不是后一个比不上前一个聪明呢?我可以说:完全不是。 联系第二层可知,后一个只因为他不肯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落后的啊! 只有四句话,却层次分明地讲明白了不专心致志便学不好本领的道理,告诉我们,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文言文的简洁精炼由此可见一斑。 【读法】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读课文时的基调: 用怀着一种好奇、愉快的追求知识的感觉去读好来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 两小儿笑曰:“孰(14)为汝(15)多知乎?” 注释: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到了。 (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 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谁,哪个。 (15)汝:你。 写作特点 : 1、语言简洁,事中见理。 2、善于运用比喻。 如写两小儿论辩“太阳远近”这一现象的时候,一方从视觉出发,用两个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具体说明太阳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清了;一方从感觉出发,以“如探汤”作比,结合“日初”和“日中”来说,也把理由说清了。由于作者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 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这则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有两个小孩问当时的大学问家孔子:“太阳究竟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一个认为太阳早晨时比在中午时看起来大,所以太阳在早晨时离我们近。 另一个认为中午太阳比在早晨时温暖,所以中午时太阳离我们近,他们两个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得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结论,而且说得都很有道理,连孔子也不知道哪个是对的。 这是个看似简单实际复杂的问题,不过,在今天,科学家们已完全能解答这个问题了,一句话;日出日落时间和太阳的高度在一年内不断变化,而且随纬度不同而不同。 1955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戴文赛教授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发表了论文《太阳与观测者距离在一日内的变化》。 以北京为例,12月15日到1月22日,中午的太阳比早晚的都近;1月22日到6月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远,比晚上的近,6月5日到8月1日,中午的太阳又比早晚的都近;8月1日到12月15日,中午的太阳比早上的近,比晚上的远。 其中1月22日和6月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早、午相等;8月1日和12月15日两天,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午、晚相等。这是1954年的时候计算出来的,可以适用100年,100年以后,会相差一天。 由此可见,这么复杂的问题,对于生活在春秋时期的人们来说实在是太深奥了。不过古人这种善思、好问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没有思考就没有探索,我们相信不论探索有多艰难,计算有多繁杂,只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4. 文言文两则,急 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 之(的 )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之(弈秋的教导 ) 之(鸿鹄 ) 虽与之俱学 之(前一人 )弈秋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二人下棋,一人专心致志(集中意志),只弈秋教导,另一人虽然听,但一心想着天鹅将来到(原是生丝绳,这里指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箭)(到),想拉开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箭的弓而射天鹅,和前一个学生一起学,但不如前一个学生矣(文言助词)。是因为是这,后一个学生不如前一个学生聪明吗?孟子说:不是这样的。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 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也指天气热),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知道的事多呢?” 仿写句子 日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日出大如(圆轮 )及日中则如(瓷盘 )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日初出(冷冷清清 )及其日中如(炙烤 ) 先说字再说句子的意思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以(以为,认为 ) 去(离 ) 为是其智弗若与? 为(是不是 ) 弗(不 ) 若( 如) 用竖线画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思援|弓缴|而射之《列子》是先秦时著作集,内容多记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纪昌学射等,形象鲜明,含义深刻,直到现在,仍有较高的文学意义及思想寓义。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列御寇所著。列御寇,亦作圄寇,圉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市)人。师事金丘子林(名林,郑人),学本于黄帝、老子,好虚静,不与人交往,终身不仕。其学说“主正”、“贵虚”、“主正”即接受儒家“正名”学说,即要求名实一致;“贵虚”本于道家学说,主张 “虚无”,一切听其自然,不要有所作为。列子著书二十篇,凡十万言,今仅存八篇,计有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等,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唐天宝年间,诏号《列子》为《冲虚真经》,作为道家的经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