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语文教学网 > 作文 > 正文
黄巢起义军吃人无数?
黄巢起义军吃人无数?
提示:

黄巢起义军吃人无数?

在许许多多苦难之中,最大的苦难,莫过于人食人,而所有发生在王朝末代的这类人间惨剧,莫过于唐末。而在唐末,所有食人者,又都比不上以黄巢为首的农民起义军。 他在失败前夕包围陈州近一年时间里,采用过机械化方式,将活人粉碎,以人肉作军粮,供应他围城部队,以保证他起义军的战斗力,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规模。 其骇人听闻的程度,既是中国之最,大概也是世界之最。 按照历史教科书,黄巢是农民革命领袖,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是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行径,但若是以两分法的观点看,若是不那么以偏概全,不那么一白遮百丑,而取实事求是精神,这位革命领袖的革命行径,在涂毒非统治阶层的普通老百姓的手段上,历史上那些声名狼藉的屠夫,比之于他,都望尘莫及,甘拜下风。在一部<二十四史>中,只有他能够用"敲骨吸髓"四字,形容他的食人的残杀方式。 据唐代张族的<朝野佥载>:"隋末荒乱,狂贼朱粲起于襄、邓间,岁饥,米斛万钱,亦无得处,人民相食。粲乃驱男女小大仰一大铜钟,可二百石,煮人肉以矮贼。生灵歼于此矣。" 据<旧唐书>:"贼首(秦宗权部),皆镖锐惨毒,所至屠残人物,潘烧郡邑。西至关内,东极青、齐,南出江淮,北至卫滑,鱼烂鸟散,人烟断绝,荆楱蔽野。贼既乏食,啖人为储,军士四出,则盐尸而从。" 无论是黄巢以前的朱粲,用二百石铜钟煮人肉,还是黄巢以后的秦宗权,腌人尸作随军粮糗,都比不上黄巢。 "[黄巢]贼围陈郡三百日,关东仍岁无耕,人饿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旧唐书》卷150下) 到底黄巢这座食人工厂,一共吃掉多少人,史无记载。但据史书,他"围陈州,营于州北,立宫室百司,为持久之计。"看来,他从长安城里的龙椅上滚跌下来,意犹未尽,没有过足皇帝的瘾,干脆在此再成立一个临时朝廷,好"惟辟作威,惟辟作福"一番。中国封建社会能迁延数千年之久,毛病就出在这里,农民革皇帝的命,不过是革掉了皇帝以后,他来做皇帝而已。 但是,这位皇帝要养活自己的文武百官,和数万名为他打陈州的起义将士,持续三百天,按最保守的估计,至少得吃掉十倍于张巡守睢阳城时的人口。 "舂磨砦"的发明权,不是黄巢,应该属于朱粲,名称略不同,叫"捣磨寨",黄巢围陈州,他已预感到,自己的丧钟快要敲响。一个知道死神即将来临的赌徒,还有什么筹码不敢推到赌桌中央呢:于是,将朱粲的食人法,光而大之,数百(一说三千)巨碓,同时开工,成为供应军粮的人肉作坊,流水作业,日夜不辍。将活生生的大批乡民,无论男女,不分老幼,悉数纳入巨舂,顷刻磨成肉糜。陈州四周的老百姓吃光了,扩大原料供应来源,"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汴、曹、徐、兖等数十州,咸被其毒。"这位革命领袖大规模"吃人不吐骨头"行径,其野蛮,残酷,恐怖,骇人听闻,即使以唯物史观判断,也很难再冠以"革命"二字来美化他了。 当然,"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在铁与血的较量中,你不能将敌人消灭,对手也会将你毫不留情地除掉。所以,历代农民铤而走险,反抗强大的统治者,起义军的头目,无不残忍野蛮,无不杀人无算。但是,像黄巢以人肉为粮糗的恶行,绝非一般意义的战场上的较量,而是人性灭绝的屠杀。 网友评论:农民起义的都是他妈王八犊子!你看看李自成,张献忠,黄巢,洪秀全的真实嘴脸.X他们妈的皇帝是天子他们敢逆天行事都没有好下场! 难道你没发现凡是在历史上起义的都被贯以“农民革命家”“起义领袖”。其实有很多人就是强盗。举个例子,洪秀全说“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女人应和男人平等”,要求起义军是夫妻的应该分开睡,而他自己呢?竟然强行霸占了88个女人做他的妃子!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最苦的永远都是农民!每次都是反抗压迫的主力,但每次都是被人利用,是别人改朝换代的工具,是最最可怜的人! 真的吃了那么多的人吗,可能是吃了,但不多吧,还是毛爷爷好啊,真的伟大,不过黄巢文章写的不错 待得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时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隋末主要有哪几支农民起义军?
提示:

隋末主要有哪几支农民起义军?

主要是瓦岗军,窦建德军,杜伏威、辅公祏军。 隋末农民起义是隋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军为了推翻隋朝统治的农民大起义。隋朝末年,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对外不断用兵,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芜,民不聊生,各地人民纷纷举兵反抗,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在隋朝大业十二年后,形成了三支强大的起义军,即河南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江淮的杜伏威、辅公祏军。

正规军、大军阀、农民起义军,哪个最可怕?历史往往是如此的相似
提示:

正规军、大军阀、农民起义军,哪个最可怕?历史往往是如此的相似

每个朝代,都有气数将近的时候,这个时候,天下就会分崩离析,出现各种并存的势力。历朝历代的末期,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但是,与其他朝代末期情况不同的是唐朝末期。 在唐朝末期,形成了这样的三种势力,分别是:藩镇、唐朝和流寇三部分。大家可能不太熟悉藩镇,但是,军阀应该熟悉,其实,藩镇和军阀是一个意思,只是不同的名称而已。尤其是民国期间的军阀混战,更是让中国人了解到了「 ”军阀”这个群体。 虽然,军阀经常以武力统治某个地区,但是,军阀顾及的只是自己的个人利益,没有什么大局观念,所以,军阀是成不了什么大的气候,也不会被朝廷看作是头等敌人。但是,流寇就不一样了,流寇正如其名,他们没有自己的根据地,流动性很大,也很难预测他们的发展方向。 唐朝末年,虽然,藩镇林立,但是,唐朝依旧能够掌控这个局势。然而,面对四处作乱的流寇,唐朝却没有了办法。其实,作为流寇,他们没有正规军那么训练有素,更没有正规军的装备精良,那么,为什么黄巢的起义军会取得成功呢? 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在黄巢刚开始起义的时候,一些藩镇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不愿与起义军交锋,最终,导致起义军的势力越来越大,最后,一发不可收拾。纵观历史,所有的农民起义,都是被逼迫的,不然,老百姓也不会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跑来刀口上舔血。 在黄巢起义之前,老百姓过得并不好。黄河遭遇旱灾,很多农民饥不果腹。对于此,唐朝也没半点体恤百姓的举措,没有减免赋税,也没有救济百姓,导致民不聊生。而商人也难以维持自己的生意,如果,想要经商就必须和官府勾结,甚至,贿赂官员就为让他们给自己一点出路。 世人都知道,无官不贪,唐朝末期的官员更是贪婪无度,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他们从来不用「 ”买”字,而是罗织罪名,直接把货主抓起来,从而占有货物。食盐是当时人的必备品,但无奈盐税繁重,奸商又从中获取巨额的利润,以至于,老百姓买不起盐,也就不吃盐。 然而,在那个时候,贩卖私盐就是违法行为,看过隋唐演义的人都知道,程咬金就因为贩卖私盐,而被官府抓住严刑拷打的。 与小说不同的是,在唐朝末年贩卖私盐的一批人里,确实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农民起义军领袖,王仙芝就是其中一个。在王仙芝起义之后,黄巢也紧随其后,揭竿而起。对于黄巢,许多人或许有些陌生,但是,那句「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想必大家耳熟能详。 这首诗是黄巢有感而发所做,黄巢并不是普通的农民,他曾经多次参加科举,却因官场腐败未能功成名就,所以,才借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黄巢的队伍与王仙芝的队伍,在会师之后所向披靡,队伍也变得越来越壮大。 唐朝政府虽然下令镇压,但是,各地藩镇见起义军声势浩大,都不敢出兵,对此,唐朝的统治者也是束手无策。眼看无法镇压这两支强大的队伍,唐朝的统治者就想着招安他们。唐僖宗封王仙芝为「 ”左神策军押牙”,听到可以做官,王仙芝就有些心动,他打算接受招安。 不料黄巢不同意,还给了他一巴掌。黄巢恨朝廷没有赏赐自己,就斥责王仙芝说:「 ”曾共同立下誓言横扫天下,现在,让这五千多人回到哪里去呢!”于是,招安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但是,经历此事之后,黄巢与王仙芝就兵分两路了。不久之后,王仙芝就在一次战役中被杀了。 王仙芝被杀之后,余众一部分南下,活动于江浙一带;另一部分则由尚让率领北上,与黄巢会师于亳州。不久,起义军再次重整旗鼓,推举黄巢作为「 ”黄王”,号称「 ”冲天大将军”,改元「 ”王霸”, 并设官分职,驱河南、山南之民十余万劫掠淮南。 经过一年多的冲杀,他们一路上势如破竹,竟然,从中原打到了广州。黄巢还打出了自己的口号:「 ”只问皇帝的罪,不干别人的事。”于是,在黄巢从广州一路杀回江南的时候,这一路可谓是摧枯拉朽,在沿途百姓们的帮助下,攻城占地完全不费吹灰之力。 在黄巢攻下潼关之后,唐朝的统治者唐僖宗在惊慌中逃走了。据记载:唐僖宗在田令孜神策军的护卫下,狼狈逃往咸阳,只有福、穆、潭、寿四王与一两个妃嫔从行,太监西门匡范统右军殿后。文武百官及诸王、妃嫔多不知皇帝去向。 之后,义军浩浩荡荡向长安城进发,「 ”甲骑如流,辎重塞涂,千里络绎不绝”。长安市民夹道观看,尚让一再告谕市民说:「 ”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而黄巢则在长安大明宫称帝,国号为「 ”大齐”。 历史总是很相似,与许多农民起义军一样,黄巢在称帝之后,就被好运冲昏了头脑。并且,他身边更多的是阿谀奉承之人,当初,拥戴他的百姓却被隔离开来。黄巢失去了百姓这个桥梁,心里感觉空唠唠的,以前所向披靡的自己也不复存在了。 当初,逃出长安城的唐朝统治者唐僖宗,也在其它地方站稳了脚跟。就在这时,起义军朱温又临阵倒戈变节降唐,导致了黄巢败局。最终,黄巢在攻打陈州的时候战败,死在了官兵的刀下。黄巢起义虽然失败了,但黄巢的出现,也加快了大唐王朝的瓦解。 四渡长江,两过黄河,南北讨伐,前后转战十二省,往返15000余里... ...黄巢更是打破了唐朝的军事格局,也导致了唐王朝的迅速崩溃。然而,黄巢作为流寇,竟能将唐王朝的正规军打的落花流水,这背后的原因,恐怕只有当事人知道了,同时,这一点也是值得后人去深思的。 可以说,历朝历代的起义,都不是偶然的,谁都不会无缘无故的打破自己的平静生活,谁都不会想成为众人口中的乱臣贼子,因为,谁都不想遗臭万年被后人唾骂。当然,这些事情的发生,都是当朝统治者的腐败,如果没有压迫,又怎么会有反抗呢?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第二二五卷》、《唐史演义》、《新唐书·黄巢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