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畏浮云遮望眼守得云开见月明什么意思
1、”莫畏浮云遮望眼“出自宋代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原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2、”守得云开见月明“出自施耐庵的《水浒传》。 原文 ”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 译文:谁都会遇到暴风劲雨的情况,只有坚持到最后才能等到乌云散去,看到明月。 扩展资料: 1、《登飞来峰》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2、引自《水浒传》中诗句 莫语常言道知足,万世至终总是空。 理想现实一线隔,心无旁骛脚踏实。 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 花开复见却飘零,残憾莫使今生留。 译文: 不要说什么“常言道:知足者常乐”,所有的事情到最后都是虚无。 理想与现实之间只有一线的距离,想要跨越这距离只有专心致志脚踏实地的努力。 谁都会遇到暴风劲雨的情况,只有坚持到最后才能等到乌云散去,看到明月。 花儿盛开,再次见到的时候,却已经凋谢飘零,不要让今生留下了残存的遗憾。
莫畏浮云遮望眼守得云开见月明什么意思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要坚持等待下去,一定会有云开雾散、月朗风清的时候。这两句诗的中心在于后半句,守得云开见月明是一种坚持和永不放弃的积极乐观的精神,尽管现在可能面临困境,眼前被浮云遮住导致你看不见事物的本来面目,但这些都是短暂的,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你可以等到浮云都散尽,再次看见明朗的月亮。 注释: 1、莫:不。 2、畏:害怕。 3、守:等待。 出处: 1、”莫畏浮云遮望眼“来自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全诗是: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守得云开见月明“出自《水浒传》: "莫语常言道知足,万事至终总是空。理想现实一线隔,心无旁骛脚踏实。 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花开复见却飘零,残憾莫使今生留。"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莫为浮云遮望眼出自哪首诗
1、莫为浮云遮望眼出自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风物长宜放眼量出自毛泽东写了《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一诗: 饮茶粤海未能忘, 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 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 观鱼胜过富春江。 1、登飞来峰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赏析:这首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 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2、《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是近代诗人毛泽东于1949年4月19日所写的一首诗。 诗的前四句追叙诗人与柳亚子的三次交往,后四句对柳亚子的牢骚提出开导规劝,并表示殷切的期望。此诗清纯和雅,语言温婉秀润,情意绵长,看似清淡,味之弥甘,很有启悟和感化力量。 译文:我们初次相识,在广州品茗畅谈的情景,至今使人不能忘怀,在重庆再次会晤,您向我索诗,那时正是秋天草木枯黄的时节。 我从第一次来北平,历经三十一年的风雨战斗,又回到这旧都,在这落花缤纷的暮春时节有幸读到了您华美的诗篇。 你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牢骚太多了,要提防有碍身心健康,对一切风光景物要放开眼界去衡量。 不要说北京颐和园昆明湖的水太浅,在这里观赏游鱼要远胜于富春江。
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全诗是什么
表面意思为: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深层含义为:体现了作者的远大抱负,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 这句诗出自北宋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原文: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翻译: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推荐阅读
- ○ 二十年后回故乡作文400字
- ○ 什么让生活更美好作文500字六年级
- ○ 猜猜他是谁300字三年级
- ○ 中秋节作文350字
- ○ 小小动物园400左右
- ○ 我的一天作文600字初一
- ○ 中秋节作文600字初中
- ○ 关于诚信的英语作文
- ○ 我的心儿怦怦跳400字的作文
- ○ 风流人物作文
最新文章
- ○ 二十年后回故乡作文400字
- ○ 什么让生活更美好作文500字六年级
- ○ 猜猜他是谁300字三年级
- ○ 中秋节作文350字
- ○ 小小动物园400左右
- ○ 我的一天作文600字初一
- ○ 中秋节作文600字初中
- ○ 关于诚信的英语作文
- ○ 我的心儿怦怦跳400字的作文
- ○ 风流人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