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语文教学网 > 故事 > 正文
小不忍则乱大谋、大不躁而谋胜之是什么意思
小不忍则乱大谋、大不躁而谋胜之是什么意思
提示:

小不忍则乱大谋、大不躁而谋胜之是什么意思

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成语出处: 《论语·卫灵公》:“巧言乱德, 小不忍则乱大谋 。” 繁体写法: 小不忍则乱大谋 成语语法: 复句式;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复句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he that will not endure to itch must endure to smart.

小不忍则乱大谋是什么意思
提示:

小不忍则乱大谋是什么意思

小不忍则乱大谋,读音为xiǎo bù rěn zé luàn dà móu,汉语俗语,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出自先秦孔子的《论语·卫灵公》。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翻译一下就是,孔子说:“花言巧语能败坏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相关例句有:“遇事要从大局着想,小不忍则乱大谋。” 意思相近的还有 吃亏是福,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因小失大。 分享个人观点如下: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这两句话很明白清楚,就是说个人的修养。巧言的内涵,也可以说包括了吹牛,喜欢说大话,乱恭维,说空话。巧言是很好听的,使人听得进去,听的人中了毒、上了圈套还不知道,这种巧言是最会搅乱正规的道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有两个意义,一个是人要忍耐,凡事要忍耐、包容一点,如果一点小事不能容忍,脾气一来,坏了大事。许多大事失败,常常都由于小地方搞坏的。一个意思是,作事要有忍劲,狠得下来,有决断,有时候碰到一件事情,一下子就要决断,坚忍下来,才能成事,否则不当机立断,以后就会很麻烦,姑息养*,也是小不忍。这个“忍”可以作这两面的解释。这两句话连在一起的意思就是:一个思想言论,如果认为是小小的事情,无所谓,滥慈悲,滥仁爱,往往误了大事。我们看孔子自己的作为就知道,他在鲁国当司寇的时候,虽只干了三个月,但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杀少正卯,就是因为他言伪而辩,可以乱正。现在有一派反孔子的人说,孔子杀少正卯是为了自私,因为少正卯思想、学问比他好,学生比他多,他吃醋了,把少正卯杀掉。这些论调,初听似乎很有趣,事实上少正卯是一个很会说话的人,孔子的学生也常常跑去听他讲,当时被他诱惑去了的也很多,所以指孔子为了报复而杀少正卯。当年五四运动打孔家店,和现在批孔的这些歪文章、歪理论都写得很好。这一点我们要注意的,天下写歪文章的人,笔锋都很厉害,很吸引人,有煽动性;而正派的文章,不易吸引人,好东西写成文章不吸引人;但那些歪才对于正派的东西却写不出来,这也是怪事情。写煽动性文章的,都是少正卯这一类的人,这类人不一定站得起来,可是他的文章会鼓动社会风气,乃至影响整个社会。所以人的讲话、文章,如本身没有道德基本修养,便成为巧言乱德。对于这种事,孔子认为一定要处理,否则成为姑息养*,也就是“小不忍,则乱大谋。”我们对“小不忍,则乱大谋。”作了这两种解释,姑且可以这样分开来运用:处事的时候,“忍”字可作“决断”用;对人的时候,“忍”应该作“忍耐”、“包容”的意思来用。

小不忍则乱大谋是谁说的?
提示:

小不忍则乱大谋是谁说的?

这句话出自韩非子的《韩非子·亡徵(亡征)》 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小而不处卑位,力弱而不畏强势,没有礼仪而侮辱邻近大国,贪婪固执而不懂外交的,可能灭亡。 【节选】:大心而无悔,国乱而自多,不料境内之资而易其邻敌者,可亡也。 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 可亡也。 太子已置,而娶於强敌以为后妻,则太子危,如是,则群臣易虑者,可亡也。 怯慑而弱守,蚤见而心柔懦,知有谓可,断而弗敢行者,可亡也。 出君在 外而国更置,质太子未反而君易子,如是则国摧;国摧者,可亡也。 挫辱大臣而 狎其身,刑戮小民而逆其使,怀怒思耻而专习则贼生,贼生者,可亡也。 大臣两重,父兄众强,内党外援以争事势者,可亡也。 【作者介绍】: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韩国公子,汉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评价】:《亡徵(亡征)》中四十七条极宏观又极微观、极恢宏博大又极细致深入的征兆是韩非对前代治乱兴衰经验教训的全面总结,又是对于战国末期政治斗争的高度概括,剔除其为专制集权张目的内核,其中仍有许多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