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语文教学网 > 故事 > 正文
米芾行书特点
米芾行书特点
提示:

米芾行书特点

米芾行书特点如下: 1、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 2、造型上,“险、绝”,侧倾的体势,险不怪、稳不俗,欲左先右,欲扬先抑,有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 3、用笔上,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 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 米芾是宋朝著名的书法家,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艺术风格极其鲜明,在章法、造型和用笔上都有其独到之处,米芾书法宋代以来,为后世所景仰。其作书谓“刷字”,意指其作书行笔方法与前人不同。 他的书法特征与其性格特点是密不可分的,他的书法上完整地体现了他的性格上的颠与狂,而他性格的形成原因又是与他的成长环境与人生经历分不开的,所以米芾的书法特点与他本身的经历与性格是相似的。

米芾书法特点是什么?
提示:

米芾书法特点是什么?

米芾的书法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八面出锋。 米芾生逢疑古出新之世,不肯只效法前人亦步亦趋,他在笔法上亦多新创,在完整继承古人笔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发挥,加以变化,丰富发展了笔法。米芾在笔法创造上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开创了所谓的『八面出锋』。 关于八面出锋,不易理解,但这又是打开米芾笔法乃至其书法殿堂的一把钥匙,所以有必要探索一番。大体上,『出锋』属于笔法范畴,指笔画中笔尖外露,呈锋棱状。『八面』,米芾又称『四面』,既可指笔画的周围,也可指字形结构的四周。 故『八面出锋』字面意思是指笔画、字形周围皆可锋棱外露。书字于纸,仍是平面艺术形式,虽好的书作有墨之厚薄、浓淡、枯润变化而呈现的立体感,但笔锋本身不会扎入纸里或飘出纸外。 其二,刷掠迅疾。 此就其运笔速度而言。米芾自著《海岳名言》最后一条曰:海岳以书学博士召对,上问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海岳各以其人对曰:『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上复问:『卿书如何?』对曰:『臣书刷字。』 其三,大胆运用侧锋。 中国书法传统上讲究中锋行笔,甚至有『笔笔中锋』之说。所谓中锋行笔,直接意思是指行笔过程中毛笔尖的锋颖在笔画正中,方法是笔尖所指的方向与笔画走向刚好相反。与中锋相对,侧锋就是笔行纸上时,笔尖与笔画的走向呈现夹角。 当然这须训练形成习惯,不是临池之际还盯着笔尖看。米芾无疑继承发挥了中锋行笔的传统,其创造处还在于大胆运用侧锋,中锋、侧锋交替运用。 特点解析: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 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

米芾行书作品
提示:

米芾行书作品

米芾行书作品有:《研山铭》、《蜀素帖》、《虹县诗卷》、《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诗卷》、《多景楼诗册》等。 1、《研山铭》是北宋米芾创作的澄心堂纸本手行书卷,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研山铭分三段:第一段为米芾用南唐澄心堂纸书写的三十九个行书大字;第二段为绘制的研山图; 第三段为米芾之子米友仁、米芾外甥金代王庭筠和清代书画家陈浩的题跋。研山铭沉顿雄快,跌宕多姿,结字自由放达,不受前人法则的制约,抒发天趣。研山铭 是米芾书法精品中的代表作,也是米芾大字作品中罕见珍品。 2、《蜀素帖》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于元祐三年(1088年)创作的行书绢本墨迹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蜀素帖为作者在蜀素上书其所作各体诗八首而成,其作品内容即为当时的游记和送行之作。 其艺术风格则以和谐变化为准则,天真自然为旨归,通体笔法跳荡精致、结体变化多端、笔势沉着痛快。蜀素帖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人称“天下第八行书”。 3、《虹县诗卷》系米芾撰、书的两首七言诗的大字行书法帖。纸本墨迹卷,共37行,每行2、3字不等。米芾传世作品中,大字书法很少,大字也非米芾所长,米芾尝自称其书为“刷字”,这一点在他的大字中表现得比较明显。该帖轻重缓急,用墨则干湿浓淡,浑然一体,得天成之趣。

米芾书法作品大全
提示:

米芾书法作品大全

米芾书法作品大全有《值雨帖》、《彦和帖》、《论草书帖》、《临沂使君帖》、《张季明帖》、《叔晦帖》、《李太师帖》、《珊瑚帖》、《政事帖》、《逃暑帖》。 1、《值雨帖》。米芾行书欣赏信札《值雨帖》高清大图(致伯充防御台座尺牍)。纸本。信札一则。约书于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纵25.6厘米, 横38.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彦和帖》。米芾行草书法信札《彦和帖》大图(致彦和国士尺牍)(经宿帖)行草书。纸本。信札一则。约书于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纵30.1厘米,横42.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论草书帖》。米芾草书手札《论草书帖》大图,草书九帖之五。约书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纸本 纵24.7厘米 横3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米芾书法颠放舒展的独特风格。 4、《临沂使君帖》。米芾草书手札《论草书帖》大图,草书九帖之五。此帖亦名《张颠(癫)帖》、《草圣帖》、《论书帖》等,随笔一则,是米芾一段评论草书的手札。约书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纸本 纵24.7厘米 横3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5、《张季明帖》。米芾行书欣赏《张季明帖》纸本,纵26.0厘米,横34.5厘米。约元祐元年(1086年)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释文:余收张季明帖。云秋气深,不审气力复何如也,真行相间,长史世间第一帖也。其次"贺八帖"。余非合书。 6、《叔晦帖》。纵24.5厘米,横29.6厘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释文:余始兴公故为僚宦,仆与叔晦为代雅,以文艺同好,甚相得,于其别也。故以秘玩赠之,题以示两姓之子孙异日相值者。襄阳米芾、元章记。叔晦之子:道奴、德奴、庆奴。仆之子:鳌儿、洞阳、三雄。 7、《李太师帖》。米芾行书欣赏《李太师帖》,元祐二年(1087年),纸本,纵25.8厘米,横31.3厘米,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释文: 李太师收晋贤十四帖。武帝、王戎书若篆籀,谢安格在子敬上。真宜批帖尾也。 8、《珊瑚帖》。《珊瑚帖》:收张僧繇天王,上有薛稷题;阎二物,乐老处元直取得。又收景温问礼图,亦六朝画。珊瑚一枝(画珊瑚笔架一座,旁书金坐二字)。三枝朱草出金沙,来自天支节相家。当日蒙恩预名表,愧无五色笔头花。 9、《政事帖》。作品每个字的中轴线很少垂直于视平线,左右倾斜,增加了动荡感。在章法上,字与字的中轴线大都联缀得很好,偶尔有平行错开的。绞转加侧锋用笔,近大远小的构字方法,单字中轴线的倾斜,构成了米芾的特色。 10、《逃暑帖》。米芾行书《逃暑帖》纸本,纵30.9厘米 横40.6厘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此帖疑为致章惇书札。芾字长横有波,为雍丘前后签名之式。雍丘无山,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本朝杂记上》:淮北之地平夷,自京师至汴口,并无山。 作者简介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芈,祖居太原,后迁湖北襄阳,谪居润州(现江苏镇江),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 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