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语文教学网 > 故事 > 正文
求:《好了歌》读后感
求:《好了歌》读后感
提示:

求:《好了歌》读后感

。《好了歌》表面上是说世人眷恋世俗的一切,其实是劝人及早忘却世俗的牵挂,以免徒增无谓的困扰和痛苦。但是如今能够看透的又有几个呢。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功名谁不想追求,说不想也多是失意之叹,无可奈何。自古以来,云云众生把个仕途挤得水泄不通,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可见,功名的吸引力是不可小觐的。仕途有正道有斜道,正道走来踏实但很艰苦,斜道走来容易,但常有打滑之处,一路走着还得提心吊胆,一旦没人扶持,你就栽跟斗。不管你是正道也好邪道也好,到头来也是喧嚣一时,最后一切都付之黄土,留给后人的只是些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几年过后又有谁还记得你呢。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钱是个好东西,多了不扎手,少了怪难受,所以没有钱的读书人就说了一句:“知足常乐”的话来安慰自己。而能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来对待的,头脑还算清醒。如果想钱想歪了脑子,做出些龌龊的事来,也是害国害民害自己。古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想得到财富,你就努力正正当当地去挣,这样花起来也心安理得。去贪去抢去受贿,得来的终是不义之财,最后的下场也是该死。正当挣来的,挣得多了你不善花,不做点善事回报社会,这和你没挣一样,体现不了你存在的价值。眼睛一闭,对于你来说什么都毫无意义了。不正当挣来的也只是给自己徒增负担,到死那一天心里也得不到一丝安宁。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又何苦呢。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姣妻是每一个男人最为追求向往的生活伴侣,是家的另一半。夫妻恩爱白头偕老,也是世人的最高理想。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完美的,人生不如愿者十有六七,前后对比,多少透出一丝无奈,也说明世事的多变,劝君于事不必过于执着,一切顺其自然,莫要计较太多。从“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一句,也折射了当时社会对妇女的相对尊重。在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中国妇女一直是被轻视的群体,“从一而终”和“一女不嫁二夫”的思想是压迫在妇女身上的一座大山。在清朝末年能够“君死又随人去了”,这是妇女解放的一大进步,所以我们不必对此大惊小怪。女人也是人,她们也应该享有同男人一样的权利。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天下做父母的那个不疼儿孙,尤其是中国的父母,他们都把儿孙作为生活中的最大利益,为儿孙苦,为儿孙累,为儿孙可以奉献一切,这也就是中国父母的伟大之处,也是中国父母最痴情最傻之处。儒家很重孝悌,为父母者养儿防老的思想也是根深蒂固。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女孝顺,把自己最后阶段的幸福都寄托在儿女的身上,这是因为他们的付出太大了,希望能够获得回报。但是往往得到回报的也并非全部,儿孙满堂的老人景况凄苦的也不在少数。从这方面看,既突显了人性的弱点,也突显了教育的缺失,另一个方面,国家社会保障体制不够完善也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解决好了,老百姓才能无后顾之忧,社会才能更加和谐。

求《红楼梦》中的《好了歌注解》
提示:

求《红楼梦》中的《好了歌注解》

一、原文 《好了歌解注》 作者:甄士隐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二、作品鉴赏 这篇解注比《好了歌》说得更具体、更形象、更冷峭无情。富贵的突然贫贱了,贫贱的又突然富贵了;年轻的突然衰老了,活着的又突然死掉了——人世无常,一切都是虚幻。想教训儿子光宗耀祖,可他偏偏去当强盗;想使女儿当个贵妇,可她偏偏沦为娼妓;想在官阶上越爬越高,可是偏偏成了囚徒——命运难以捉摸,谁也逃脱不了它的摆布。可是世上的人们仍不醒悟,还在你争我夺,像个乱哄哄的戏台,闹个没完。 它同《好了歌》一样,同属愤世嫉俗的产物。由于它处处作鲜明、形象的对比,忽阴忽晴,骤热骤冷,时笑时骂,有歌有哭,加上通俗流畅,迭富有致,就使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对于当时封建社会名利场中的人物,无异于一盆透顶醒心的冷水;对于今天的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腐败黑暗,也有某种认识意义。 扩展资料 这首《好了歌》解注,在全书开头造成一种“忽荣忽枯、忽丽忽朽”(脂砚斋语)的险恶气氛,也是对全书荣宁二府兴衰际遇的一种概括和预示。 这种概括和预示,是就其整体而言的,不好说哪一句是专指哪个或哪几个人物。如有人以为“转眼乞丐人皆谤”指的是甄宝玉和贾宝玉;“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指的是贾雨村等人;“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指的贾雨村、贾赦等人;“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指的是贾兰、贾菌等人,等等。 《好了歌注》有些话带有普遍性,指浓粉香,一变而为两鬓如霜,便是自然规律。它可能是对大观圆中一些女儿的概括描写;倘说白首孀居,则有指薛宝钗、史湘云的可能。此外,小说八十回以后的原稿已佚,所以也难对其所指,下确切的断语。但线索还是有的。 比如甲戌本的批语(它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指出,沦为乞丐的是“甄玉(甄宝玉)、贾玉(贾宝玉)一干人”。这与原燕京大学藏七十八回《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十九回脂砚斋批语说贾宝玉后来“寒冬噎酸齑(jī,腌菜),雪夜围破毡”是一致的。但由此又知甄宝玉的命运也与之相似,可见贾(假)甄(真)密切相关。 “蓬窗”换作“绿纱”的,脂砚斋批语说是“雨村一干新荣暴发之家”,又说戴枷锁的也是“贾赦、雨村一干人”,那么他们后来因贪财作恶而获罪的线索就更加清楚了。穿紫袍的,说是“贾兰,贾菌一干人”,贾兰的官运可从后面李纨册子中的判词和曲子是得到印证;贾菌的腾达,则是他人后续四十回所根本未曾提到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好了歌解注 (红楼梦插曲)

红楼梦好了歌原文
提示:

红楼梦好了歌原文

红楼梦好了歌原文: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红楼梦》 原名《石头记》,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作者为无名氏,整理者为程伟元、高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 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百态的史诗性著作。

红楼梦《好了歌》解释
提示:

红楼梦《好了歌》解释

译文: 如今的空堂陋室,就是当年高官显贵们摆着满床笏板的华屋大宅。如今的枯树衰草,就是当年高管显贵们喝酒享乐的歌舞场地。 曾经豪华的房屋已是蛛丝遍布,可惜那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往日富贵无双,如今怎弄得两鬓白如霜。 旧人故去新人来,逢场作戏到头一梦的荒唐无聊。 金银满箱,转眼沦落成乞丐受人指责。还在感叹他人命薄,哪知自己也落得这般下场。 虽然对儿子教导有方,也不能保证他将来不会做土匪强盗;为女儿攀结富贵人家,将来女婿流连于歌楼舞场又是谁能想得到的呢? 不满足官职大小,最后只把枷锁扛。昨天还一贫如洗,只有破袄难以御寒。今天却大富大贵,紫蟒都嫌长。 人生如戏,一场接一场上演着,你刚卸妆,又该我登场了。曲终人散后,蓦然发现,自己忙忙碌碌一生都是在给别人缝制嫁衣,白忙活一场。 原文及出处: 曹雪芹《红楼梦》中的《好了歌》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扩展资料 《好了歌》在红楼梦中的意义: 在全书开头造成一种"忽荣忽枯、忽丽忽朽"(脂砚斋语)的险恶气氛,也是对全书荣宁二府兴衰际遇的一种概括和预示。 这种概括和预示,是就其整体而言的,不好说哪一句是专指哪个或哪几个人物。如有人以为"转眼乞丐人皆谤"指的是甄宝玉和贾宝玉;"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指的是贾雨村等人;"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指的贾雨村、贾赦等人。 乍看似乎有点像,其实未必是作者的意图。 富贵的突然贫贱了,贫贱的又突然富贵了;年轻的突然衰老了,活着的又突然死掉了——人世无常,一切都是虚幻。想教训儿子光宗耀祖,可他偏偏去当强盗;想使女儿当个贵妇,可她偏偏沦为娼妓——命运难以捉摸,谁也逃脱不了它的摆布。 可是世上的人们仍不醒悟,还在你争我夺,像个乱哄哄的戏台,闹个没完。这就是《好了歌》解注的基本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好了歌注